眾所周知,中國是工程機械大國,但是我國機械行業,起步晚、發展快,核心零部件長期受制于人。我國工程機械整機企業很大的一部分利潤都被國外零部件企業賺走,導致了高銷量、低利潤。液壓系統更是只夠“溫飽”,難以“小康”,但這樣的現狀難道就只是因為我們技術水平的差距嗎?
主配分家導致的重復性建設
目前中國企業生產的**挖掘機的核心液壓元件用的都是依靠進口,于是不僅成本大幅上升,更要受到國外的制約。川崎曾在公開場合坦言,他們給外資企業和給中國企業的產品技術水平都是不一樣的,人家把剩下的給我們,還得考慮考慮給多少。無奈本國的整機與零部件企業之間又長期存在著斷層,整機企業不知道零部件企業在做什么,零部件企業又不知道整機企業需要什么,于是零部件的技術水平總是跟不上整機企業的要求和想法。
其實OEM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比較好的途徑之一,但是很多整機企業去不甘于此。中國有句話說“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”,中國的企業個個都想做這樣的麻雀,看來清王朝“閉關鎖國,自給自足”的思想似乎成功地根植下來了。主機企業不愿意合理的利用社會資源,而是自己去弄個液壓件廠,想把所有環節的錢都自己賺走。但液壓件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,它需要一個文化和技術的積淀。迫于這些壁壘,整機企業就開始走并購,想要以此來獲得**核心技術,但事實上我們得到的技術都是人家幾十年前的。越來越多的整機企業涉足液壓行業,但市場需求必然不會因此而增長,自然就會導致重復建設、惡性競爭。長此以往,我國的液壓行業別說“小康”,恐怕連“溫飽”都成問題了。
原材料水平不過關
雖說我們和日本的液壓件起步時間差不多,但是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工業化,所以他們的基礎工業好,而液壓件的研發是要以整個工業基礎來支撐的,一個成品的品質,甚至與一個螺絲釘都有關系。
華德液壓作為我國液壓行業的領軍企業,其相關人員介紹說他們制作產品的彈簧鋼絲都是用進口原料的,因為國產的不過關。這還只是一個簡單的鋼絲,更何況其他基礎材料,所以原材料的水平往往會決定我國液壓件產品的水平。
而原材料的研發是個投資大、周期長、收益小的事情,液壓件所用的某些特種鋼,一年也用不了多少,但這些卻只能都靠進口,2011年我國所有的特鋼產量為3000萬噸左右,每年的進口量基本保持在300萬噸以上,占比10%以上。從我國特鋼產品進出口的數量和價格比較可以看出,特鋼進口需求很大,而且幾乎所有品種的進口均價均顯著高于出口均價,但哪怕是***的利潤,也才能賺多少錢?自然不如生產房地產用的普通鋼賺錢,那都是整火車地賣,即便只賺1%,也比研制特種鋼賺錢。做企業的是要賺錢的,沒得賺他怎么會去研發,這就需要國家的一些資金支持、鼓勵政策和獎勵機制等來正確引導了。
缺乏健全的社會信用機制
還有一個資金,國外企業就規定必須現款,否則就不給東西,但中國不行,中國東西賣出去了,錢還拿不到。整機企業購買國產液壓件不給全款,只給30%。導致很多零部件企業根本就不敢接整機企業的大批量訂單,因為出貨后短期之內又拿不到全款,大量的資金被拖欠,就很容易導致資金鏈的斷裂。
不可否認,在某些液壓件的**產品上,我國的技術水平確實有不足,但絕大部分的產品是能夠滿足要求的,但很多時候終端用戶只是盲目追求品牌,覺得只要是進口的就比國產的好,所以整機上要是配個進口液壓件,就好賣些,往往是配備進口液壓件的比配備國產液壓件的要貴10%,但實際上都是一樣的,就是外形不一樣,標牌不一樣,這就是我們不正常的消費觀念。
但其實這樣的消費觀也是有緣由的,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信用機制沒有建立起來,只有建立了信用機制,才能良性循環。其實采購不給全款一定程度上也是信用機制的問題,因為采購方會擔心如果產品壞掉了怎么辦,有時候為了避免這樣的擔心干脆就直接買進口產品。不僅僅是工程機械行業,比如三鹿奶粉事件,弄得國人無所適從,我們自己的品牌到底該用誰的才對?